。工业园存放容积率升级是当前应对土地资源紧张、推动产业集约高效发展的关键路径,各地通过政策引导、模式创新及企业实践,不断突破传统工业用地的空间限制,实现“寸土寸金”的价值提升。
一、政策驱动:多地出台容积率升级支持举措
为破解工业用地“粗放利用”难题,各地纷纷出台针对性政策,为容积率升级铺路:
越城区(全国低效用地试点):明确工业用地容积率最高可达4.0,鼓励“工业上楼”模式——通过建设高层厂房,让轻型生产、研发型企业在楼宇中集约布局产业链(如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),推动产业集群化。同时,支持单一工业用地兼容仓储、物流、研发等混合用途,采用“带方案”出让、弹性年期等多元化供地方式,降低企业用地成本。
台州市:在《全域低效用地再开发三年行动方案(2025-2027年)》中提出,允许工业用地建筑密度突破60%(符合消防及安全要求),支持“零地技改”(不新增用地前提下提高开发强度),对提高容积率的项目不增收土地价款(转让时按市场评估价补缴),鼓励企业自主再开发。
福州仓山区:创新“弹性容积率”机制,通过编制《金山工业园区橘园片提升改造实施细则》等规划,推动园区容积率随主导产业调整。例如,橘园片区一期通过政府收储开发,新增高标准厂房35万平方米,入驻锐捷网络、亿力集团等企业,2022年贡献产值超175亿元。
武汉洪山区:依托《强化自然资源要素服务保障助力稳增长实施方案》,将存量工业用地容积率调整权限下放至辖区政府,支持企业拆除老旧平层厂房、建设高层厂房。如康达电气项目,容积率从不足0.5提升至3.7,产能将大幅增长。
二、案例落地:多个园区实现容积率大幅提升
各地园区通过具体项目实践,将容积率升级转化为实际效益:
江门珠西云谷:原工业用地容积率仅0.5,通过升级改造为企业孵化加速器园区,容积率飙升至4.0,吸引近200家科技企业入驻,形成产业集聚效应,未来年产值预计超1.3亿元。
江海区外海街道金溪村产业转移园:原厂房容积率1.54(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),村级投入7000万元升级后,容积率提升至2.22,新建现代化厂房吸引高端制造业入驻,盘活了闲置土地,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动力。
越城区“运河芯湾”:由国有平台与社会资本共同打造,围绕“芯智联动”产业方向(成熟制程芯片、工业视觉等),建设集产业制造、人才生活配套于一体的园区,通过“工业上楼”实现空间集约利用,推动产业“再上一层楼”。
三、企业实践:多隆物流等企业推动仓储容积率升级
在仓储领域,企业通过智能技术提升容积率,成为重要实践方向:
多隆物流:作为仓储解决方案供应商,通过“仓库配系统”“托盘平柜高柜全支撑”及“自动化立体库”等方式,充分利用垂直空间,提高单位面积存储量。例如,其智能货架系统可实现立体存储,相比传统平层仓库,容积率提升2-3倍,助力企业在有限土地上扩大仓储能力,降低运营成本。
贤达恒智能货架:提供定制化自动化立体库解决方案,通过堆垛机、智能分拣系统等设备,实现仓储空间的高效利用,支持企业根据需求调整存储布局,进一步提升容积率。
总结
工业园存放容积率升级,本质是通过政策松绑、模式创新、技术赋能,将“低效用地”转化为“高效空间”。无论是越城区的“工业上楼”、台州市的“零地技改”,还是多隆物流的智能仓储,都指向同一个目标——在土地资源有限的背景下,通过提高容积率,推动产业升级、提升亩均产出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空间支撑。
这种“向天借地”的模式,不仅解决了企业“扩张无地”的难题,也让工业园从“传统制造基地”转型为“智能产业集群”,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。
【本文标签】
【责任编辑】多隆物流编辑部
服务热线182-0218-6162
公司邮箱xuning@duolong56.com
公司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中凯路222号1号仓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