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仓储故事,是一部承载着明清松江府“天下粮仓”记忆的漕运史诗,其脉络可追溯至明代漕粮仓储体系的建立与演变。
一、仓储起源:水次西仓的建立 明宣德八年(1433年),江南巡抚周忱为解决松江府漕粮运输问题,在府城西谷阳门外大仓桥南端(今仓城区域)修建水次西仓(“水次”即水边码头,便于漕粮装船)。同期,府城东南五里处还建有水次南仓,两仓共同承担松江府漕粮存储与转运功能。此时的仓城尚未筑墙,仅以水垣环绕防护。
二、筑城护仓:应对倭患的必然选择 明代嘉靖后期,倭寇侵扰东南沿海愈演愈烈。嘉靖三十三年(1554年)三月,倭寇90余人直抵府城南门,焚毁水次南仓;四月,又有800余名倭寇窜至西仓,将秀南桥至小仓桥一带房屋尽毁。为保护至关重要的漕粮仓储,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,华亭知县聂廷璧将水次西仓与水次南仓合并,并在水次西仓周边筑城防御。 仓城规模初成:周长2里,高1丈8尺,设东西南北四座陆上城门,墙外环绕宽6丈、深3尺余的护城河,形成“城围仓、仓依水”的格局,成为松江府城西部的一座“子城”,固若金汤。
三、仓储地位:“天下粮仓”的核心载体 松江府的漕粮在明代全国赋税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。据《大明会典》记载,苏州府漕粮69.7万石,松江府漕粮23.3万石,两府征额占全国400万石漕粮的近四分之一。而松江府面积仅为苏州的十分之三,故有“天下赋税莫重于苏松,而松尤为甚”之说。水次西仓作为松江府最大的漕粮仓储地,正是这一“天下粮仓”的核心载体。 每到开仓漕运时,满载粮食的船只从大仓桥畔出发,沿古市河、京杭大运河运往京师。此时,全城官员百姓汇聚仓城,祭江亭设祭、仓王庙拈香,祈求开仓顺利;船头号旗招展,市河两岸楼阁林立,戏班连唱三日,一派“漕运兴、仓城盛”的盛世景象。
四、历史变迁:从“仓储中心”到“文化风貌区” 随着时代发展,漕运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,仓城的仓储功能也随之消失。但当年的仓储遗迹与历史记忆得以保留:
大仓桥(原名永丰桥):明代天启年间重建的五孔石拱桥,是仓城的标志性建筑,见证了漕粮运输的繁忙; 水次仓关帝庙(又名灌顶禅院):位于大仓桥南堍,原为守护仓城的神庙,今仍保留明清建筑风格; 仓城街巷:沿老市河而建的中山西路、秀南街等,仍保留着明清时期“河街相邻、宅第林立”的市井格局。 如今,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已成为上海市44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,通过“修旧如旧”的保护与活化,将当年的仓储历史、漕运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,向人们诉说着“天下粮仓”的昔日辉煌。
【本文标签】
【责任编辑】多隆物流编辑部
服务热线138 1804 9049
公司邮箱xuning@duolong56.com
公司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中凯路222号1号仓库